资源下载 |
【深度观察】总理送来“职称大礼”拉响教育预警——给1270万中国教师的节后反思 |
发布者:hxyzxb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5/9/16 阅读:409次 |
开小差时间·与校长一起思考(2) 教育能见度“开小差时间” 一起想想忙得没时间静心思考的大问题 今年教师节,让中国1270万教师颇感欣慰并看到些许希望的是李克强总理送来的“大礼包”: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分设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特别让人感动的是,李总理说,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楼房,不是课桌,而是教师。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次“纠偏”,改变中小学教师“低人一等”的现状,但仔细回味其中的意蕴,却可以预见这一举措正在释放出一个更为强大的信号:中小学教师的角色正在从以往的“知识劳动者”走向“专业创造者”,如何给“专业创造”赋值,正成为一道必须去逾越的时代命题。 将分设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而且中小学教师也可以凭正高级教授,这的确是让中小学教师欣慰的利好,它体现了国家真正开始尊重每一位教师,而不是因其所在的学段差别而不同。但更深层次去思考这一政策,就会发现,这将撬动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职称为什么会“分设”?原因在于,虽然中小学教师是知识分子,但他们仅仅是一名“知识劳动者”,更有甚者认为他们只不过是“知识搬运工”。正因为他们“搬运”的知识比较浅、比较少,所以他们评定的等级才因其学段不同而有差别;正因为小学“搬运”的知识更浅、更少,所以小学的职称等级理应“低人一等”。 同时,社会认为,“知识劳动者”自己不创造能够体现价值的“产品”,他们只是用自己的经验去“输送”知识,其结果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经验丰富的、技术手段高明些的教师,其学生就能更多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学生“输出”的成绩就好;经验缺少的、能力有限的教师,其学生就“输出”了不尽如人意的差表现和差成绩。在一个“教师输入知识-学生输出成绩”的批量生产时代,当然输入的知识含金量越高,输出的学生成绩表现越接近于社会所需的精英人才标准,其地位自然就高,因此,中小学教师就长期沦为理论上重要,现实中轻视的一族了。 然而,今天“统一”的政策信号却告诉我们,高层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中小学教师不再是“知识劳动者”,而是应成为真正受社会尊重的“专业创造者”。中小学教师每天在做的不是“知识耕种”,而是“人的培育”;他们不再是一个个冷冰冰分数的生产者,而是一个个活生生“人”的创造者。当每一个完全不同的孩子与他们相遇相处,他们的工作不再是把孩子们放到流水线上进行标准化、统一化的加工制造,而是完全顺应“每一个”的天性,把他们培养成完全不同但同样健康有个性的人。 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才会把教师尊为“专业创造者”。教育是一个“让你成为你”的过程,这不仅需要学科知识、个人经验,更重要的是融合了知识、经验,借助于工具、技术,渗透着情感、意义,从而针对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这就是立足于育人的“专业创造”。 从这个角度看,每一个学段的“专业创造”都具有同样的价值,小学的需求识别、兴趣引导、天性呵护;初中的潜能激发、优势识别、自我唤醒;高中的志趣领航、自我发现、责任担纲等等都需要教师超越学科知识本身的“专业创造”。 如何为“专业创造者”确立相应地价值?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一时还很难真正做到。那么,当金钱、物质尚无法与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创造付出相等值时,从适当地改变地位、获得一定的尊重感入手,的确是一个明智之举。长期被定义为“无私奉献、蜡炬成灰”的中国教师,在这个纷繁复杂、“内外交困”的社会中,有一点点“走心”的尊重感体验,有时候已经很满足了。 但,再往前走,无论教育内部还是社会外部都需要站在教师是一个“专业创造者”的高度去转变观念,赢得真正意义上的尊重。 比“统一职称”这一干货更值得深思的是李克强总理的那句话“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楼房,不是课桌,而是教师”。这绝对不是在教师节之际的说的“官话”,也不是仅仅为了说明教师重要性,而是由一种深深的危机感所引发的内心呼唤。笔者认为其潜台词就是,“学校处于危机之中”!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曾经有一种论调说,互联网来了,学校有可能会不复存在。之后马上就有许多专家群起而攻之,旁征博引地指出,学校绝对不会消失。于是,大家开始放下心来。 是,笔者也认为,学校不会消失。但,它以两种方式存在,一种是改变了形态,实现“云端与地面”的O2O连接;另一种就是名存实亡。但无论哪一种方式,其决定作用的关键人物就是“教师”。 正如第一部分所指出的那样,当我们刚刚意识到教师不是“知识劳动者”,而是有其自身价值的“专业创造者”,当我们还来不及给“专业创造者”劳动成果进行合理赋值的时候,互联网来了!它正以一种凶猛暗涌的方式向我们袭来,可我们的学校、教育部门却还没有拉响“红色警报”,甚至于木知木觉。 我们只看见媒体人、公务员纷纷辞职的消息,很简单,这些人需要通过“炒作辞职”来给自己的“下一站”很好地造势铺路,引发社会共情。但我们根本看不见,近年来全国大批量的优秀教师纷纷辞职,他们辞职的原因,表面看是工资待遇的差强人意,但实质上是一群有自我意识的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创造”没有获得相应地赋值而选择的觉醒之路。 他们去了哪里?最时髦的“互联网+教育”行业。有的通过加盟教育类APP让自身实现增值,有的则通过创立微信公众号实现个体创业。 比如,一款叫做“跟谁学”的APP在短短半年间发展迅猛,各学段、各学科、各类别的教师应有尽有,实现了供需双方的直接“交易”,省去了学校这一“中间环节”。 我认识的一位网名为章鱼的小学语文教师,8年教龄,她在“跟谁学”的平台上工作半年,开设了18门可供选择的课程,惠及451名学生,完成了1731课时,获得100%的好评,始终在最受欢迎的教师前列。 这些教师不再是笼统的语文教师、数学教师,而是可以分解自己的优势与擅长,晒出你的技能、提取学科教学中的最擅长部分、精准洞悉学习者需求、在相互磨合中创造和发展课程。 类似“跟谁学”的APP迅猛诞生,在市场上优胜劣汰,决定其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就是精良的师资队伍,得好教师者得天下,于是优秀教师们的专业创造在不断赋值中被持续激发。 我还认识一位中学教师,原本在上海一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任职,是一位受学生无比爱戴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在他工作的近10年中,创立的微博仅仅讲的是班级那点事就收获了50万粉丝,他的语文功底和人品都获得了上级领导部门、同事、学生的一致好评,甚至有机会作为上海智力输出的一部分奔赴南洋从教,但他却因家庭生活拮据和家人需要照料等现实原因而放弃了很多机会。回望学校生活,往往诸多无奈,一个投入百倍精力于每一个学生,一个不断在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与学方式的教师,他所获得的收入是与一个平庸的教师一样的,甚至于在论资排辈的情况下,还不如那些资深平庸教师。 互联网开创了教育的新时代,嗅觉灵敏的他很快感知到自己可以在这一伟大的时代改变自身的生存现实。于是,他辞了职,自主创立了微信公众号品牌《成为学习者》并开始运营。做的是自己热爱的事业,又可以自主安排规划时间和进度,还能通过自己的专业创造获得不菲的收入和社会的尊重,精神上的尊严感和物质上的富足感让他深感自己做出了最正确的决定,更重要的是这让他深感自己是一个“真正有独立意识”的人的意义。 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了。 综合起来看,这一轮凶猛而来的在线教师与以往的社会培训机构或者课余补课教师有着本质区别:
于是,你会发现,“独立教师”这个全新的名词正如雨后春笋版地冒了出来。“独立教师”,顾名思义,“我不属于任何单位,我就是我”。其内涵在于,“独立教师”提供的是完全个人化的专业创造,而获得的将是自身的不断增值,包括收入、声望、学养水平、经验值、创新力。 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无论你是拒绝还是笑纳,未来就这样“任性”地来了。事实上,也只有一个个在思想上真正独立起来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个个拥有思想和情怀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去体会与反思总理说的“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楼房,不是课桌,而是教师”这句话,或许我们才会有更多的紧迫感。 说了第一部分的利好趋势,谈了第二部分的暗涌澎湃,我们再回到当下的学校吧?我们必须去思考今天的学校究竟还能给教师什么? 先来看大部分学校的现状,学校靠什么“栓住”老师?收入——低,不足以拴住;地位——分层级或论资辈,也不足以拴住;境界——太虚、差异太大,更足以拴住;情感——太个人化、不持久,还是不足以拴住。那么,目前学校的唯一剩下的“诱饵”就是编制了——要知道进一个编制有多不容易嘛,有了编制则意味着旱涝保收,到老有个终生保障。 那么在这样一个仅存的“诱饵”下,教师凭着“选择教师就选择了崇高”的入职承诺,又需要付出什么呢?除了教书育人以外,更多的是评聘的无奈、分数的高压、变革的紧迫、应付评比检查的无休无止、科研论文的必须等等,而即便无怨无悔地投入其中,换来的依然是社会的不理解、上级的不满意、同行的不认同。 让笔者最最不能理解的是,没有一个行业的节日会是在“严禁”中度过的。比如护士节,再怎么对医患关系不满,到这个节日,人们依然尊重白衣天使;还有劳动节、记者节……主基调都是“赞美”。只有教师节,一边在搞着并不太接地气的庆典,一边却在以不断重申“严禁”来开“批斗大会”,尤以今年教师节为甚。揭开“严禁”的面纱,不难发现是一种强弩之末下地无计可施,是一种极其不自信和不相信的表现,无可奈何之下,只能亮出“严禁”这个必杀技。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一下吧,这能不让教师心寒吗? 于是很多教师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呼唤:“就为了一个编制,我容易吗?”就像近来非常热的一条微信所言:“对不起,我只是个老师”,文中反复写下“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只是个老师。我要吃饭,我要休息,我有自己的爱好。我希望能够心安理得的、像别的行业的人一样享受自己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我希望自己付出的劳动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于是,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开始重新选择自己信仰的教育之路,开始放弃那条拴住自己的束缚——编制,走向“独立”。 面对这些现状,学校或许也非常叫屈,“我没有办学自主权啊”“有些政策红线使得我们无法为教师发放更多的福利”“教师专业创造无法标准化衡量和区分呀”“我们已经开动了很多脑筋啊,打情感牌、打创意牌”。 笔者认为,当一个事物处于内外交困的时候,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型”,让结构决定性质。说实话,在所有行业中,因为长期文化的影响,教师是最不“物质”的职业,但也是最崇尚“精神”的职业。学校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本原和基本信仰,去创造属于教师的精神价值空间。 如果我们对教育本原的认识足够坚定的话,就会视每一位教师为弥足珍贵的学校财富; 就会想方设法地改变学校的组织结构,通过以扁平化的方式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CEO; 就会创造各种空间和各种可能性,让每一个教师更加直接地面对学生和学习者的需求; 就会提供各种机会和平台,支持教师的个人品牌的孕育与壮大; 就会让每一个教师身处校园之中放眼世界之大,体会这一份专业创造的魅力所在。 事实上,如果我们的传统学校不做这样的改变,那么未来或者说已经有一些新形态的学校正在从边缘进入试图通过“破坏性创新”来取代传统学校的地位。比如北京云校,百度公司最顶级架构师林仕鼎毅然辞去年薪百万的收入,投身未来学校的创业,目前比传统学校功能强大N倍的云校呼之欲出。当然,还有那些没有围墙的学校、那些按需而设的学校、那些更富弹性和选择性的学校、那些根本不需要编制但拥有强大赋值能力的学校等都已初露端倪。 尾声 思考 未来的学校,可以没有围墙、可以没有课桌,但绝对不会没有教师,而教师的角色、功能、形态都将被重新定义,其实质就是从“知识劳动者”走向“专业创造者”。 得教师者得天下,教师节的热闹过后,让我们静静回味一下总理推出的新政和他那句意蕴深长的话吧:“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楼房,不是课桌,而是教师”!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